沈明宗曰:阳明病,口燥漱水而不欲咽,乃邪郁于经,未入于府也。郑重光曰:此总论痉之经俞皆病,气血并伤,而为强急反张之证也。
不呕则里气和,缘何而有心下痞证?呕而渴者,盖先呕后渴,为邪欲解,先渴后呕,多为水停,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?
均是太阳表病,汗出恶寒,身热而不渴者,为中风;汗出身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太阳表邪乘虚入里,则为结胸,心下□;少阳半里之邪,乘虚入里,则为下利不止。
故差后与不病之体交接,男病传不病之女,女病传不病之男,所以名为阴<目录>卷二\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妇人中□近隐处,取烧作灰。此则发少阳汗多致谵语者,即论中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是也。
然相火寄居于厥阴之藏,经虽寒而藏不寒,故先厥者后必发热也。卫气行阳则寤,行阴则寐,少阴受邪,则阴盛而行阴者多,故但欲寐也。
疮家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发汗则痉。言既经反复之误,又见克贼之色,肌肤□动而不宁,则脾家之真阴败,为难治也。